互联网时代对数字印刷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,互联网技术与行业思维模式的转变也引起了广大印企的思考。
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力成本,竞争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以及来势迅猛的网络媒体,印企纷纷开始寻求新商机、谋求新变革,从而转向数字印刷。一些出版社和传统印企开始逐步加大在数字领域的投资,上马数字印刷生产线。
但是目前数字印刷的发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,多数印企还不能实现盈利,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原因是设备投资高和运营成本高。除此之外,纷繁复杂却又不可或缺的印后环节也是另一重要原因。
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,印后设备本身存在不足和缺陷,也为印后的生产带来诸多不便。
2016年底,笔者所在的固安县铭城印刷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固安铭城”),与人民邮电出版社合作投资了一条柯达高速数码生产线,本文中,笔者结合了近3年的工作经验,与大家分享下数字印后设备发展所存在的一些问题。
标准生产
数字印后三要求
众所周知,印后加工工序繁琐,对印刷品进行折页、分切、装订、塑封、勒口、打包等,其所需设备也极为多元化,如书芯生产线、分本机、胶订机、三面切、塑封机、调头堆积机、打包机等。
单看功能,其无异于传统设备,****特点是要迎合数字印刷短版多品种、多规格的要求,具备较强纸张适应能力以及设备稳定性等特性,以此实现不同规格活件的切换,连线及稳定生产。
其一,对于不同规格活件切换来说,以固安铭城为例,平均每天生产10多个品种,甚至有时达到20多个品种,平均每个品种生产时间约为1个多小时。在这种情况下,活件切换时间应尽可能短(1~2分钟为宜)。
而当前切换一个规格实际需要30分钟,占了单种产品生产时间的近半。假若仍然采用传统印刷设备,一个班组则会有一半以上的生产时间会被活件调整占用,何谈生产效率?
其二,纸张的适应问题,数字印刷采用的是卷筒纸,纸张一要经过从卷曲到平整的变化过程,另外还要经过水性墨打印与快速烘干这一过程,所以纸张的变形程度会比传统印刷纸张更大。
因此数字印后设备也要尽可能考虑到纸张在印刷过程中的种种变化,让设备有更好的纸张适应能力。
其三,数字印后设备对设备稳定性有较高的要求。因为在连线生产情况下,设备之间会相互干扰,情况严重时,一台设备的故障甚至可能致使整个生产线停工。
问题与不足之我见
面对数字印刷行业的崛起,印后工艺对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,设备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一一显露。
1.种类不全、功能单一
当前数字印后设备的种类不齐全、功能较单一,有很多工艺还需要人工去完成。以固安铭成为例,很多产品需要完成特殊工艺,如加衬纸、加光盘、贴标、包护封、包腰封等。而我们的设备不具备此类功能,市场上也没有针对此类工艺的数字印后设备。
当遇到此类业务时,我们只能通过人工来完成,有时不得不将产品从生产线卸下,在线下通过手工完成。最麻烦的问题是,此类业务无规律性,有时多、有时少、有时集中、有时分散,这给生产和管理带来很多不便和干扰,也给产品的质量带来隐患。
在正常情况下,一条生产线配置5个人,能够满足大多数生产要求,但当一个产品需要加衬纸、贴标、加光盘,甚至勒口时,生产线的人手就会变得紧张,以至于在产品质量的监督方面可能会造成疏漏,留下质量隐患。
数字印后设备功能也比较单一,目前数字印后主要集中在“连续纸折页”和“平装”产品上,而对于“散装分切书芯”和“精装”等产品,数字印后设备种类就不齐全了,可以说针对这方面的需求,目前暂无完整的生产线。
未来,数字印后的真正发展,不应该仅局限于“连续纸折页”和“平装”,“散装分切”和“精装”也应是重点考虑的发展方向,这也会促进数字印刷的发展。
2.自动化程度较低
当前,数字印后设备自动化程度还不够高,部分设备“本质”还是传统印后设备,与传统装订一样,进行分段间歇式生产。
但目前数字印后生产设备的自动化程度确实远远不能满足需求,如数字胶订机,其具有输入书本尺寸即可自动调整设备规矩的功能,然而对于自动加热熔胶、连续不间断上封面、进书本自动测厚、扫码识别产品等环节,还不具有相应的设备。因此,对于胶订工艺,总需要配置一名操作人员负责,增加了不小的人力成本。
而实际上,数字印后更适合连线生产,如果还像传统装订那样分段间歇式生产,数字生产的优势便难以发挥,可能又会回到效率低下、人均产值低、劳动强度大的传统印刷生产环境中。
当前数字印后设备功能还无法和传统印后相匹配,无法连成一条完整的数字生产线,自动化程度较低。而当我们的产品越来越倾向于小批量、多品种和个性化生产时,设备的局限性、制约性将会越来越突出。
3.设备间整合、数据共享有待完善
印后设备之间的整合,整套生产线之间的数据共享还有待完善。如在整个书芯生产线上,各环节设备都需要书本的长宽高数据,而实际生产中每个设备都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,每个环节、每台设备都需要重新输入这些数据。
如果数字印后设备能够实现数据共享,就可减少许多重复动作,节省工艺准备时节省工艺准备时间,从而提升设备生产效率。
4.几乎无协同与沟通、不能集团作战
设备之间的通讯和控制有待进一步整合。因为整个生产过程是连线生产,设备之间就需要协作、通讯和相互控制。
每台设备不仅要知晓自身工作状态,还要知晓其上下游设备的工作状态,甚至要知晓整条线的生产状态。这就要求设备厂商在设计产品时,预留出设备的相应通讯接口,可实现上位机、下位机以及整线的沟通。
而当前设备厂商对设备之间的通讯、协调与沟通做得还很少,未能将所有数字印后设备有机整合成整体,并通过总控台对数字印后设备实现集中监控。
设备不足
制约数字印刷
以上所述的当前数字印后设备存在的功能缺失、自动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印刷的发展。
1.生产线的业务适应能力和生产范围受到制约
由于缺少完整的“精装数字”和“散装数字书芯”的印后生产线,所以很多传统装订工艺(加衬纸、加彩插、加光盘、贴标、贴光盘、上护封、上腰封等)无法完成,或者需要靠增加人工来完成。这就使得数字生产线的业务能力受到很大制约。所以当客户有此类业务要求时,答应做了只能“硬着头皮”去做,不答应又没办法跟客户交待,因此效率低,利润也低。
2.设备生产效率与人均生产效率受到限制
因为数字印后设备功能不完善,就需要增加很多的人工劳动;因为缺少相应的数字印后设备,很多时候不得不停工生产;因为自动化程度不高,会增加较多设备调整工作;因为设备之间无法实现数据共享,会平添很多重复工作……这一系列工作都会增加人力投入,增加数不清的无效工作时间,设备的生产效率和人均效率就会大打折扣。
3.进一步带来质量和管理隐患
因为掺杂了大量手工加工,要应付很多复杂的工艺情况,所以不得不停工生产,事情就变得多且杂,于是不可避免地为整个生产过程带来了潜在的质量隐患和管理问题。而这些问题又会进一步制约设备的生产效率。
在这些制约因素的综合作用下,使得数字印刷的产量低、人工成本高,最终导致数字印刷的盈利能力无法提高,后续发展受到很大牵制。
如今,数字印刷速度与质量的提高,使其更加引人注目,相比传统印刷来说有更大的优势,更符合产业的发展方向,是印刷行业的未来。
而数字印后生产作为数字印刷中不可或缺的一环,当印后设备具备多功能、高度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等特点时,才可以更好地提升数字印刷的生产效率、大幅提升人均生产效率、提高数字印刷质量,以此促进数字印刷的发展!